图片
古文观止第一卷第十八篇《蹇叔哭师》左传·鲁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
1. 蹇叔是谁?
蹇叔是宋国铚邑(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人。
图片
▲ 铚邑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说到蹇叔不得不提到百里奚。
百里奚本是虞国人,他年少时饱读诗书,才学过人,可是家境贫困,加上虞国宗法制度森严,平民没有资格入仕为官。百里奚的妻子杜氏是个很有见识的女子,深知自己丈夫是旷世奇才,于是就鼓励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
百里奚从南阳出游求仕,历经宋国、齐国等国家,因为朝堂里无人,都没有得到录用。在齐国,百里奚陷入困境,一度沿街乞讨。在齐国郅地,他遇见了蹇叔,两人一番高谈阔论,结为知己。
蹇叔有个好朋友叫宫之奇,当时正在虞国做官。蹇叔就向宫之奇盛赞百里奚的贤能,在宫之奇的引荐下,百里奚回到虞国成为大夫。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想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派大夫荀息给虞国国君送去了厚礼。虞公贪恋财物,便答应借道给晋国。结果晋国灭掉虢国后,回师时又趁机灭掉了虞国,虞公和百里奚都成了俘虏。“假途灭虢”“唇亡齿寒”的千古典故让百里奚成了亡国之臣,甚至沦为奴隶,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由于百里奚拒绝在晋国做官,被晋国充作奴隶(媵人),在晋国公主穆姬嫁给秦穆公时候,陪嫁到秦国。百里奚在去秦国的途中,逃到楚国。楚国国君楚成王听说百里奚善于养牛,就让百里奚为自己养牛。
秦穆公听说百里奚很有才能,想用重金赎买他,但又担心楚国不给,就派人对楚成王说:“我家的陪嫁奴隶百里奚逃到了贵国,请允许我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楚成王答应了,交出百里奚。此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
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百里傒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于是缪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
——《史记》
秦穆公释放了被囚禁的百里奚,与他商讨治国大计。百里奚推辞道:“我是亡国之臣,不值得您垂询!”秦穆公说:“虞君不重用你才导致亡国,这不是你的罪过。”穆公坚持询问百里奚治国之道,两人谈论了三天,秦穆公十分欣喜,将国政委托给百里奚,封他为“五羖大夫”。百里奚说:“我的才能不如好友蹇叔,他德才兼备却无人知晓。”于是秦穆公派人带着厚礼迎请蹇叔,任命他为上大夫。
2. 蹇叔知人识势
① 预言公孙无知之死
公元前687年,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纠集大臣管至父、连称发动叛乱,弑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国君。即位后,公孙无知自知得位不正,为稳固统治,就派人到各国招揽有识之士辅佐自己。
蹇叔的朋友百里奚听了心有所动,想去应征。蹇叔得知后,全力阻止他,并说:“公孙无知在齐国是篡位自立,现在他的兄弟公子纠和小白都流亡在外,两人都很贤能并且得到了大国支持,公孙无知将来必定会死于权力争斗,你千万不要白白地去送死!”
后来事情发展果如蹇叔所料,公孙无知继位不到一年,就因施政暴虐被仇人雍廪所杀。百里奚因为听从了蹇叔的劝告,幸运地躲过一劫。
② 预言王子姬颓之败
百里奚听说周釐王的弟弟王子颓喜欢斗牛,凡给他养牛的人都能得到优厚的待遇和丰厚的报酬,就准备到国都洛邑,想通过养牛来接近和投靠他。王子姬颓知道到百里奚的才能后,就想对他委以重任。百里奚回去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告诉他说:“王子姬颓贪图享乐,交好的都是一帮善于阿谀奉承的人,成不了大事,你要赶快离开他!”百里奚听从蹇叔的劝告,离开了洛邑。
过了不久,王子颓发动了叛乱,在卫国与燕国的支持下,将周惠王赶到了郑国,自立为周王。但好景不长,一年后郑厉公和虢叔以王子姬颓“乐祸忘忧”为借口,兵分两路攻打姬颓所在的王城。王子颓被杀,郑厉公与虢叔重新拥立周惠王复位。而百里奚则因听从了蹇叔的劝诫,又躲过了一次劫难。
③ 预言虞国的灭亡
蹇叔有个好朋友叫宫之奇,他推荐百里奚到虞国做官。百里奚去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虞国国君是个爱贪小便宜的人,不会有大的作为,将来一定会因此而亡国,你还是不要回去了吧!”
百里奚离家已久,思乡心切,加上前半生历尽艰辛,有些穷怕了,就没有听从蹇叔劝告,执意回到家乡。在宫之奇的引荐下,百里奚顺利当上了虞国大夫。
过了几年,晋献公想攻打虞国的邻国虢国,但因虢国与虞国结盟,晋国没有可乘之机。于是晋献公就向虞公送上了良马和宝玉,这可是一笔非常贵重的礼物。
虞公贪财,便不顾宫之奇、百里奚的全力劝谏,收下了礼物,借道给晋国,并派兵协助他们攻打虢国。晋国灭亡虢国后,返回途中,乘虞国不备,又对虞国发起了进攻。虞国失去了盟国虢国的支援,面对晋国的进攻,毫无还手之力,最终被晋国灭亡。百里奚也和虞君一起成为俘虏,被押送回晋国。
百里奚因为没有听从蹇叔的劝告,沦为晋国的奴隶。蹇叔的预言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④ 预言秦军崤山之败
百里奚到了秦国之后,受到秦穆公的重用,任命他为左庶长。百里奚向秦穆公推荐了蹇叔,秦穆公就封蹇叔为右庶长(右相)。秦国在他们的治理下,日渐强大。后来,百里奚和蹇叔都老了,退出了秦国的政治权力中心。而秦穆公则因为国力变强,逐渐滋生出骄狂之心。
公元前628年,秦穆公趁晋文公新丧,便任命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主帅,蹇叔的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帅,命他们穿越晋国的疆域,去偷袭晋国的盟国郑国。蹇叔与百里奚多次劝谏,均被秦穆公拒绝了。
大军出发之时,蹇叔与百里奚一起跑到城门口对着出征的儿子大声哭泣,蹇叔说:“你们出兵后,晋国必然会在崤山设下埋伏,秦军必定会失败,你就会沦为战俘,我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到你们回来啊!”后来,秦军偷袭郑国未国,回师途中,经过崤山的时候,果然被晋军伏击,秦军全军覆没,三位统帅全都沦为晋国的俘虏。蹇叔的预言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3. 辅佐秦穆公称霸
在百里奚的举荐下,蹇叔到了秦国,秦穆公向他请教治国之策。
蹇叔曰:“秦杂戎狄之俗,民鲜礼教。故当先明法令,使知禁畏;申以教化,别荣辱;立国威,刑不轨。此数者备,而后图霸可基也。”穆公问:“秦可霸中原乎?”对曰:“齐桓耄矣,霸业将坠。秦居西陲,当先服诸戎,纾边患,练兵甲,俟中原之衅,则代齐易耳。”公复问:“寡人欲霸,何先?”蹇叔正色曰:“霸者以信义为本。必有三戒:毋贪小利,毋忿速战,毋急近功。更须审时度势,知所缓急。”
——《东周列国志》
蹇叔说: “秦与西戎相接,百姓久与戎民杂居,多数不懂礼教,因此应该首先使百姓懂得法律的威严,要加强对百姓的教导,使他们知道荣辱,对犯罪的人施以刑罚。这几件事办好了,富国图霸的事才有基础。”穆公又问:“秦国可以争霸中原吗?”蹇叔说:“齐桓公年将七十,霸业已衰。秦国地处西方,应先平定戎狄,解除后顾之忧,然后养兵蓄锐,等待中原变化,借机代替齐国成为霸主。”
穆公问:“寡人欲霸,何先?”蹇叔对曰:“霸者以信义为本,必有三戒,毋贪,毋忿,毋急。贪则多失,忿则多难,急则多蹶”。
——《东周列国志》
秦穆公继续问道: “我想称霸诸侯,该从哪做起呢? ”蹇叔答道: “称霸诸侯,信义为先。必须三戒:戒贪图小利、气愤蛮干、急于求成。”
蹇叔曰:“贪则多失,忿则多难,急则多蹶。审机度势,固基为先。基筑既固,霸业可成。”
——《东周列国志》
蹇叔还进一步解释说: “人们吃亏往往是因为贪图小利;失去理智往往是因为愤怒而冲动;做事失败,往往是因为急于求成没有筹划。只有打下牢固的基础,才能去图谋争霸的事业。”
秦穆公对蹇叔的雄才大略佩服不已,他发自肺腑地道出自己内心的喜悦:“蹇叔和百里奚真是我创立霸业的左膀右臂啊!”
于是秦穆公拜蹇叔为右庶长,百里奚为左庶长,也就是“二相”,两人同掌朝政。此时的蹇叔和百里奚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他们辅助秦穆公教化民众,改革内政,依靠出众的才智和超群的谋略,使僻处一隅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可以说,蹇叔和百里奚的智慧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一个文明程度最落后的小国从此开始领导中华文明,秦穆公正是因为得到了蹇叔、百里奚,在他们的辅佐之下才最终成就霸业,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于是就有了秦无“蹇”不成霸与“百里致霸”之说。
4. 崤之战
公元前630年九月,秦、晋联军兵临郑国,郑文公派烛之武前去游说秦穆公。烛之武指出郑国灭亡只会增强晋国而削弱秦国,秦穆公遂撤兵并与郑结盟,还留下大夫杞子等人戍守郑国。晋文公见秦国退军,也跟着撤军。此举暴露秦、晋利益矛盾,成为“秦晋之好”破裂的先声,也为崤之战埋下伏笔。
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去世。秦穆公不顾大臣蹇叔劝阻,派大将孟明视率军越晋袭郑。
公元前627年,郑国商人弦高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犒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再一次避免了灭亡的命运。
郑国国君得知后,准备奖赏弦高,他却婉言谢绝:“作为商人,忠于国家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受奖,岂不是把我当作外人了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弦高救国。
孟明视见郑国已有防备,决定终止攻郑,但又不甘心无功而返,便率军攻灭了郑国的附属国滑国而还。
图片
▲ 滑国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晋文公还没下葬,晋国的霸权便遭重大挑战。此时刚刚即位的晋襄公在曲沃守丧,接到秦国派孟明视偷袭郑国的情报,就召集大臣商议。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左传》
先轸说:“这次秦穆公不听蹇叔劝谏,是因为他贪心太大。这实在是上天给我们的好机会,千万不能把敌人给放走了。假如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祸患。”栾枝说:“这样恐怕不太好吧。秦国对先君有恩,我们尚未报答秦国昔日的恩惠(指晋文公流亡时受秦穆公援助),现在却要攻打其军队,这难道不是违背先君(晋文公)的遗志吗?”先轸说:“秦国现在不但不为先君的丧事哀悼,反而趁机攻打我们的同盟国郑国,完全是秦国无礼在先,何必念及往日的恩惠呢?我们现在这样做完全是为子孙后代着想,这怎么能算是违背先君遗志呢?”
尽管遭到晋襄公和其他大臣的反对,先轸最终在经过多次争论后,得到了晋襄公的批准。晋襄公采纳了先轸的意见,下令迎敌,战事由先轸统一指挥。
于是晋国紧急调动军队,把丧服染成黑色,采用了先轸的建议,在崤山设伏,拦截秦军。
公元前627年,先轸秘密集结军队,快速行进,越过中条山、黄河,设下伏兵。先轸到渑池察看了崤山的地形,就点拨人马:命梁弘引兵五万埋伏于东崤山,待秦军过完后,再从后面追杀;命狐射姑领兵五千伏于西崤山,截住秦军厮杀,另设五千兵砍伐树木,堵塞秦军的归路;命先且居引兵五千伏于崤山左面,胥婴引兵五千伏于崤山右边,待秦军过其大半,从两侧拦腰袭击。计划把秦军装入崤山35里险道的大口袋里。
四月中旬,秦军经过崤山,遭到晋军伏击,全军覆没。这一战,秦军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名主将被俘虏,甚至有记载称秦军没有一个人逃脱。史称“崤之战”。
崤之战是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场伏击战,从此之后战争基本改变了约期阵列而战的运动会形式,进入了战争艺术时代。
崤之战彻底打断了秦国向东扩张的计划,秦国无法再对中原构成威胁,进一步稳固了晋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崤之战是春秋时期一次彻底的大歼灭战,也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伏击歼灭战。三十六计中把它列入了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的典型范例。
5. 秦穆公的性格
之前的文章《阴饴甥对秦伯》曾提到过秦穆公。
骊姬之乱后,逃亡在外的公子夷吾想要回国继成君位,在大臣的建议下向秦国寻求帮助,并许诺事成之后,给秦国五座城池。秦穆公答应了,派兵护送公子夷吾回国。公子夷吾即位,成为晋惠公。但即位后的晋惠公马上背信弃义,不肯给秦国答应好的城池。
面对晋惠公的食言,秦穆公表现得很仁慈。后来晋国闹饥荒向秦国借粮,秦穆公还主动筹集粮食给晋国送过去,史称“泛舟之役”。晋国叛臣建议秦穆公趁晋国饥荒出兵,秦穆公却说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理由:“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之后,秦国闹饥荒,向晋国买粮食,结果晋国不仅不给,还关闭了运粮通道。秦穆公大怒,秦国度过饥荒后,秦穆公亲自领兵攻打晋国,在韩原之战中成功俘虏了晋惠公。秦穆公本想杀了晋惠公,可是妻子穆姬(晋惠公姐姐)拿儿女威胁,又有晋国大夫阴饴甥一番威逼利诱的游说,秦穆公最终还是把晋惠公放了。
就在晋惠公回国的第二年,晋国又闹饥荒,秦穆公还是为晋国筹集粮食,理由是:“吾怨其君而矜其民。”
秦穆公非常坦诚地表达了他对晋惠公的怨恨,却对晋国的百姓有悲悯之心,这是大仁啊。
站在秦国的角度来看,秦穆公的所作所为不仅是仁,甚至有些妇人之仁。秦穆公真的是仁慈吗?
秦晋两国,秦国其实是处于弱势的一方,早在晋献公的时候,秦国就被晋国卡住了脖子。这个脖子便是晋惠公曾许诺给秦国的河西五座城池,那是秦国向东发展的必经之路。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假途灭虢,灭亡的可不仅仅是虢、虞两国,更重要的是夺取了崤函地区。之后晋献公在崤函通道设立焦、瑕二邑(今河南三门峡西)作为防御支点,著名的军事要塞桃林塞由此纳入晋国军事体系,成为封锁秦国的核心屏障,桃林塞彻底掐断了秦国东进的要道。
图片
▲ 桃林塞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为了安抚秦国,晋献公主动要求把女儿嫁给秦穆公,政治联姻。
不知道大家看到“假途灭虢”的结局后,是否疑惑过晋献公俘虏了虞国国君和大夫井伯(百里奚)以后,为什么要把这俩重要人物作为女儿的陪嫁呢?
晋献公这是用虞国的灭亡“杀鸡儆猴”,提醒秦穆公,让他老实一点儿。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表面上是向秦国示好,实际他有更大的野心,他想把秦国变成自己的女婿国,晋国的附属国!
在父亲的授意下,秦穆姬虽为秦国夫人,却为晋国的事出了很大力。当年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姐姐秦穆姬就嘱咐他一定要让流亡在外的公子回到晋国。韩原之战,晋惠公被秦穆公俘虏,马上要被杀掉,穆姬直接带着儿女坐在柴堆上,准备点火自焚,以此威胁秦穆公,秦穆公只得改口放了晋惠公。
可见穆姬虽人在秦国,却一心为晋国谋划。还有一种说法是,晋献公想把秦国血统化。其实这早有先例,晋国和戎狄和亲就是为了让戎狄归顺。
有这样的妻子,又被晋献公威胁,秦穆公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很显然,秦穆公也不是平凡之辈。
韩原之战后,秦穆公释放晋惠公回国。第二年,晋国又闹饥荒,秦穆公虽然再次给晋国送粮,但是却在属于晋国的河东之地设置官司,直到晋国把太子圉送到秦国作人质才归还河东之地。
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太子圉也是别有用心,一方面是为了报复当年晋献公对他的羞辱,另一方面是让怀赢监视太子圉。因为如果秦穆公真心对公子圉好,娶了公主的公子圉在秦国待遇应该不错。像公子重耳流亡到齐国时,齐桓公不仅把女儿嫁给他还送了很多钱,日子过得太舒服了,导致重耳都不想回国了,最终被属下和妻子灌醉放倒才送出齐国。
而公子圉在秦国却过得很憋屈,导致他性格偏执,在父亲晋惠公去世后,他悄悄逃回晋国即位。回国后为了防止公子重耳回国夺权,竟然杀掉国内亲近重耳的功臣。
公子圉想让怀赢跟他一起逃走,怀赢却说:“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从子而归,弃君命也。不敢从,亦不敢言也。”“我的父亲命我作为侍婢服侍您,伺候您梳洗更衣,是为了巩固您在秦国的地位。若您不告而别离开秦国,便是违背君命。我不敢跟您一起回到晋国,但也不敢把您准备回国的消息告诉君父。”
可见,怀赢虽为公主,却没有公主的尊严,她把秦穆公当成自己的主人,而不是父亲。她深知自己嫁给公子圉的目的是为了监视他,不让他逃跑。其实春秋时期诸侯嫁女意义大多相同,政治联姻而已。
秦穆公对晋国的用心可想而知。
秦穆公本来是想通过控制公子圉这个晋国未来的储君来给秦国谋取利益的,他甚至把公子圉的外祖母家梁国都给灭了。可是,公子圉不告而别逃回晋国即位,这让秦穆公非常生气,所以才决定扶持公子重耳回国。
秦穆公对重耳更狠,一口气把五个女儿嫁给他,这其中就包括公子圉的夫人怀赢。怀赢可是重耳姐姐穆姬的女儿,得叫他一声舅舅,而太子圉又是重耳的侄儿,这样算来怀赢还是重耳的侄儿媳。此时的重耳已经六十多岁了,与秦穆公年龄相仿。面对怀赢这一特殊身份,如果娶了她就是叔夺侄妻,更加于礼不合,因此重耳不愿意接受这桩婚姻。
“吾将以兵伐其国矣,而取其妻,其可乎?且将为婚姻以归,尔何忘大辱而不顾小礼也!”
——《国语》
大夫胥臣劝他说:“我们都准备返回晋国,攻打圉(晋怀公)了,何必在意娶他的妻子呢!而且接受此女是为了与秦国联姻,借助秦国的力量返回晋国,您怎么能拘泥于小节就把流亡多年的耻辱给忘了?”最终重耳无奈接受了太子圉的妻子。
重耳这还没有回国即位,就被秦穆公戴上了一个乱伦的帽子,重耳也是膈应得不行,把对怀赢的厌恶写在了脸上。怀赢倒水给他洗脸,他直接拒绝了。
可以看出,秦穆公是个城府很深的人。秦穆公有两副面孔:一副是看得见的仁义面孔,一副是不显山不露水的狠绝。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烛之武成功游说秦穆公,秦国不愿意看到晋国独大,背叛了秦、晋联盟。秦穆公还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将军驻守郑国。加之郑国又是楚国的盟国,晋文公为了防止和秦、楚两线作战,最终选择了隐忍退兵。
两年后,晋文公去世。秦穆公向东方扩张的野心蠢蠢欲动。
秦穆公一直想发展壮大秦国,可随着年纪的增长却越来越沉不住气,所以在晋文公去世以后,他趁着晋国还在服丧期,又有三位将军在郑国作内应,秦穆公决定劳师远征,出兵攻打郑国。大夫蹇叔拼命阻止,善于纳谏的秦穆公这次却表现得十分固执。
1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
鲁僖公三十二年冬天,一代霸主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晋襄公准备将父亲晋文公的灵柩送往祖庙曲沃祭拜安葬。
[注释] 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庚辰是初十。殡就是停灵,咱中国人的传统,人去世了先不下葬,要在棺椁里停放几天接受亲人朋友祭拜后再下葬,下葬的时候叫出殡。晋国的都城在绛,但祖庙在曲沃。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列国,回国时也是先到曲沃祭祀祖先取得了即位的合法性后,才回到绛都即位。这年的十二月初十,晋文公的遗体要运往曲沃停灵,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了一件恐怖的事情。
出绛,柩(jiù)有声如牛。
从国都绛出来时,晋文公棺材里发出了牛叫一样的声音,众人有些害怕。
[注释] 柩:装着遗体的棺材。
卜(bǔ)偃使大夫拜。
此时卜官郭偃站了出来,他让送灵的大夫们向晋文公的棺椁行跪拜之礼。
[注释] 卜:掌管占卜的官员,姓郭,名字叫偃。
卜偃让大夫们跪拜晋文公的棺椁。
卜偃是晋国著名的太卜(掌管占卜的官员),他在晋国的地位很高,历经五代晋国君主。晋献公时期他就是晋国重臣,晋文公时期他又主导了晋国的社会改革。他作为法家的先行者,《韩非子》和《墨子》中都将他和管仲齐名。
卜偃不仅是掌管占卜祭祀的官员,更以精准的预言和深远的政治洞察力著称,是晋国崛起过程中的重要智囊人物。
①预言虢国灭亡
晋献公欲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大臣荀息提出“假道伐虢”之计。卜偃占卜后断言:
“克之!其辞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
——《左传·僖公五年》
此战必定能攻克虢国!童谣的歌词说:“丙日的清晨,龙尾之星被日光隐没,军队威武雄壮,一举夺取虢国的军旗。”
卜偃精准预言晋军将在“丙子日清晨”灭亡虢国,后来晋军果然如期攻破虢国都城上阳,虢国灭亡。
②识破骊姬之乱后的局势
晋献公死后,骊姬之子奚齐继位,卜偃敏锐指出:
“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魏,大名也。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名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
——《左传·闵公元年》
毕万的后代必定会昌盛!万是满盈之数;魏是崇高之名。天子统治称兆民,诸侯统治称万民。如今他的封地名号崇高,又契合满盈之数,将来必定会拥有众多臣民!
卜偃认为大夫毕万(魏国始祖)的后代将壮大,暗示晋国内乱将引发权力重组。毕万成为魏国始祖,其子孙后来果然三分晋国,战国时期的魏国即源于此。
③预言晋国内乱终结,辅助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37年,流亡多年的公子重耳在秦国支持下准备渡黄河归国,晋国大夫董因引用卜偃的占星预言鼓舞重耳,断言重耳必将称霸诸侯。
“是天命也!民未忘君,君其兴乎!”
——《国语》
天命已归于晋国!岁星所在的方位,对应的国家必将获得福祉。
④预言秦国东征的野心
秦穆公派军穿越晋国边境远征郑国,卜偃察觉秦军意图,警示晋襄公:
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晋军遂在崤山设伏全歼秦军,奠定晋国中原霸权。
⑤解读“河曲沙鹿崩”异象
公元前627年,黄河沿岸山体崩塌,卜偃结合天象预言:
“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
——《国语》
一年之内将降临大灾祸,国家几乎灭亡。
次年晋襄公果然去世,晋国再度陷入君位之争,后晋灵公幼年即位,赵氏专政,再次印证了卜偃的预言。
卜偃的预言虽以占卜为表,其实背后是对政局、军事、民心的深度分析。《左传》记载其事迹11次,远超其他各国卜官。卜偃是晋国由乱到霸的重要推手,其预言背后实为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他超越了一般巫祝的局限,将占卜转化为政治智慧,堪称春秋谋士的典范。
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卜官郭偃说:“上天有灵,国君这是要假借神灵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晋国的边境,我们趁机突袭他们,一定会获得全胜。”
[注释] 君:这里指棺椁里的晋文公。大事:古时只有两件大事,就是战争和祭祀。结合下文,这里应该指军事。西师:西方的军队,就是秦军。过轶:是一个复合词,在古文中常见于军事语境。过指经过、越过。轶的本意是后车超越前车,车轮压过的痕迹,引申为“踪迹、轨迹”。合起来表示军队“越过边界、穿越国境”,常带有“侵犯、突袭”的意味,强调未经允许的军事行动。
为什么说这件事情恐怖呢?
晋文公去世时七十一岁,即位的晋襄公出生也比较早,估计也有五十多岁了,父壮而世子老,晋襄公又颇具雄才,或许权力面前也没有那么多父慈子孝了。棺椁里发出了牛叫的声音,大家或惊恐或疑惑,这时重臣卜偃表现得非常镇定,用晋文公命令的形式说出了一个很准确的预言。我们大胆地猜想一下,如果晋文公不是正常死亡呢?一个活人被堵着嘴在密闭的棺椁里挣扎,发出的大概就是这种像牛叫的声音。
我们都知道商纣王发明的炮烙之刑,就是把犯人绑到一根铜柱子上,然后点火把铜柱烧红,把犯人活活烫死。在西方,古希腊人发明了一种比炮烙更惨的酷刑——铜牛之刑!公元前6世纪,一外名叫佩里洛斯的古希腊人发明了铜牛刑具,并献给当时的暴君法拉里斯。铜牛由青铜制成,内部中空,侧面有一扇门,鼻孔和嘴里有一些孔洞,其中外形、大小都和真实的公牛相同。在行刑时,把死刑犯从牛身的小门塞进牛肚子里,然后在下面生起一堆火。当铜牛被烧成通红的时候,受害者的尖叫声从牛的鼻孔和嘴里传出,声音非常像一只疯牛在嘶吼。铜牛最终将里面的人烤死,当铜牛被重新打开,受害者的焦骨“像珠宝一样闪闪发光”,随后被做成手链。
秦、晋虽然表面交好,但多年来明争暗斗,肯定少不了相互渗透,而且郑国一定也在晋国的监视之下,卜偃或许早就掌握了秦军西来的情报。有没有可能是卜偃和晋襄公合谋,就等在这时不慌不忙的拿出来告诉大家呢?一个残酷的宫廷阴谋剧本就出来了,当然这纯属个人瞎猜。
晋国这里正出丧呢,秦国那边怎么样呢?《烛之武退秦师》时最后说到,秦穆公不是留下了杞子、逢孙、扬孙三人帮助郑国守城吗?
2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秦国大将杞子悄悄从郑国派来使者密告秦穆公说:“郑国人让我掌管新郑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行军前来就可以得到郑国”。
[注释] 掌:掌管。管:钥匙。潜:秘密地。国:国都。
图片
▲ 秦国和郑国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杞子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出现过,“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他是秦国的将领,当初晋文公联合秦穆公一起攻打郑国,在国家危难之际,七十多岁的烛之武夜缒而出,面见秦穆公,寥寥数语说服了秦穆公,瓦解了晋秦联盟。秦穆公与郑国结盟,然后退兵。但秦穆公留了后手,他让部分军队和三个秦国将领留在了郑国,名义上是帮郑国守城。实际上,这是秦国在郑国留下的一颗钉子,而其中的一名秦将,就是杞子。
虽然秦穆公和郑国结盟,然而两年后,郑文公去世,他的儿子公子兰即位,是为郑穆公。郑穆公的即位让秦国和郑国的关系变得僵硬,郑穆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曾在晋国生活多年,晋文公对他很好,公子兰当初能够成为太子也是因为晋文公的逼迫。所以当郑穆公即位后,郑国一定会亲近晋国,疏远秦国。
就在此时,一代霸主晋文公也去世了。留在郑国的杞子认为,郑国和晋国的国君刚刚去世,政局很乱,这是天赐良机。于是他就让使者悄悄给秦穆公送信。我现在管着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发兵来攻打郑国,我作为内应,里应外合,一定能占领郑国国都。
杞子的话正中秦穆公下怀,秦穆公一直想向东扩张,称霸中原。而郑国地处中原核心地带,若能彻底征服郑国,称霸中原就指日可待了。秦穆公很兴奋,立即去咨询蹇叔的建议。
穆公访诸蹇(jiǎn)叔。
秦穆公去询问蹇叔。
[注释] 访:询问,征求意见。
蹇叔是秦国的重臣,《左传》中他正式登场只有在这一幕,《史记》中记录比较详尽,蹇叔对百里奚有恩,百里奚到秦国后向秦穆公推荐了蹇叔。秦穆公得到杞子的秘报后先来询问他的意见,可见蹇叔是备受重视的,但蹇叔上来就向秦穆公泼了一盆冷水。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蹇叔说:“使军队疲劳地去偷袭远方的敌人,这种事情我没有听说过,历史上没有成功的先例。”
这句话批判了秦穆公的战略决策,点明两大致命缺陷:
①“劳师”:长途行军会大量消耗士兵体力,粮草补给困难,军队战斗力锐减。春秋时期交通落后,从秦国(陕西)到郑国(河南)需穿越崤山险道,途中会路过四五个国家,行军约500公里。这一路非常难走,除了山就是谷,没有多少平坦的大路。而且当时是冬天,天寒地冻,此时出征士兵太过辛苦。天时、地利都不占优。
②“袭远”:偷袭最重要的是隐蔽性,但远距离行动极易暴露意图。如后面秦军在行军途中遇到郑国商人弦高,马上就被弦高识破了。即使偷袭成功了,也难以巩固战果。孤军深入,后方支援被阻断。
“劳师以袭远”六字,是对盲目冒进战略的永恒警示。后世《孙子兵法》中也提到:“兵贵胜,不贵久。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强调用兵之道,重在速战速决,最忌长期消耗。强行军百里去争夺战机,必将导致全军覆没,何况千里奔袭。
历史上确实没有“劳师以远征”成功的例子,失败的倒是很多:如齐、魏马陵之战,孙膑“减灶诱敌”,诱使庞涓百里追击,魏军疲敝中伏,庞涓自杀。拿破仑东征沙俄:法军长途奔袭莫斯科,因严寒补给断绝,57万人仅3万生还。淮海战役前,粟裕将军曾说过:“千里转战如赌命,胜十仗不如败一仗”。现代战争仍未逃脱“劳师以远征,百里擒三将”铁律。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我们军队千里奔袭疲惫不堪,力量枯竭,郑国国君又有所防备,这恐怕不能取胜吧?
[注释] 远主:指郑国国君郑文公。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而且我们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知道。
勤而无所,必有悖(bèi)心。
军队劳师远征却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
[注释] 勤:劳苦。无所:一无所得。悖心: 违逆之心,反感。
军人出征是为获取军功的,千里奔袭,辛苦一场却无法立功,一定会产生悖逆之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
从秦、晋边境的王城出发到新郑,确实有500多公里。古代行军作战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而且以步兵战车为主,还要携带辎重,行军速度缓慢,各个国家本来相互渗透,敌方军队有什么风吹草动,很难不被发现。如果说之前《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是从战略层面分析的话,那么蹇叔这里就是从战术方面分析:我们长途奔袭,郑军以逸待劳,而且无法做到“潜师以来”,是没有胜算的。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注释] 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秦国元老蹇叔之子。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国元老蹇叔之子。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秦穆公没有采纳蹇叔的意见,说明他心里早已做了决定,到蹇叔这里来是希望听到支持他的声音,因此蹇叔的劝谏,秦穆公肯定是听不进的。召见孟明、西乞、白乙三人,派他们从东门出兵,这是要出兵去攻打郑国了。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哭着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到他们回来了。”
孟明全名是百里孟明,蹇叔好友百里奚的儿子,子是尊称。蹇叔为什么哭孟明呢?为什么不直接和孟明说出兵必败,却只说“见之出,不见其入”呢?因为秦穆公已经下了军令,再多解释已是徒劳,只哭一声孟明,便已经声嘶力竭。一个老人家,为了国家,也为了老友之子,用了最无奈的方式哭谏,虽然只有十几个字,但字字凄悲。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zhōng)寿,尔墓之木拱矣!”
秦穆公得知后,派人去骂蹇叔:“你知道什么!如果你中寿就死了,坟头的树都得老粗了。”
[注释] 中寿:中等年纪。秦穆王讽刺蹇叔现已年老昏聩,要是你只活个差不多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拱: 两手合抱,木拱是说树长到两人合抱那么粗。
这句话一般的理解都是:秦穆公骂蹇叔,你个老不死的!如果你在中寿的时候死去,你坟上的树都会有两人合抱那么粗了。
这样理解,大意是对,但是不准确。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在古代,生与死被视为人生的两大重要事件。古人认为,死后的生活与生前同样重要,为了确保死后的生活能够与生前一样奢华和体面,因此在活着的时候就开始建造坟墓,例如古代皇帝从登基时就开始规划建造大墓。有财力或有势力的家族,到了六十岁就要开始营造坟墓。因为古人寿命短,六十岁就算有寿了。而墓地上一般都要种树。
古人六十为下寿,八十为中寿,百岁为上寿。蹇叔哭师的时候,已经快八十岁了,属于中寿之年。蹇叔是秦国大夫,地位尊贵,他应该在六十岁时就已经开始修建陵寝,他坟上的树,应该已经长了二三十年,很粗了,差不多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所以,秦穆公这句话是骂蹇叔:“你已经太老了,早该死了。你这个老糊涂知道什么呀?你已过了中寿之年,你的坟墓等你很久了,都等了二三十年了,你早就该死了,为什么还不去死。”
秦穆公骂得很恶毒。蹇叔为秦国的崛起可以说是夙兴夜寐、兢兢业业,现在一件事情不合心意就骂人家老不死的,秦穆公也是负心人。
3
蹇叔之子与(yù)师,哭而送之。
蹇叔的儿子也跟随军队一起出征,蹇叔哭着去送他。
[注释] 与:在……之中。
曰:晋人御师必于崤(xiáo)。
蹇叔哭着说:“晋国军队一定会埋伏在崤山。”
[注释] 崤同殽,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崤山和附近的函谷关一起并称崤函。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崤山是当时重要的军事要塞,地形险要,同时也是阻断秦人东进的天然屏障,目前崤山还在晋国境内。后来三家分晋,崤山就归属于魏国了,所以战国前期、中期,秦国东进的主要战场就在魏、韩。
图片
图片
▲ 崤山和函谷关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和网络
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崤山有两座山头,南边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墓地,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曾经避过风雨的地方。
[注释] 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王、首领的意思,国宝商后母戊鼎就是纪念王的母亲戊的大鼎。
夏后皋是夏王朝第十五任君主,他即位的时候夏朝已经气数将尽,但夏后皋很有作为,他整顿经济、加强军事。眼看夏朝的国力有所恢复,夏后皋却突然病逝。他死后,夏朝只经历了两位君主就灭亡了。夏后皋死后葬在了崤山南陵。周文王曾经在崤山地区勘察农耕,当时刚好下了一场大雨,他就在崤山北陵躲雨。
听起来崤山地区似乎是块风水宝地,两位圣人都曾在这里出现过。其实不然,崤山自古就是天险,也是秦军攻打郑国的必经之地。崤山地形险要,两面都是山,军队只能从山谷间的隘口行进。崤山的路非常窄,最窄处两匹马都不能并排走。而且两壁陡峭,很适合打伏击。最关键的是,崤山是晋国的地盘,秦军劳师远征,来回都要经过崤山。如果晋军要攻打秦军,最好的地点肯定是在崤山。秦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再加上崤山地势险要,所以秦军很难有还手之力。
《蹇叔哭师》中蹇叔预判了两件事:一是秦国攻打郑国不会成功。二是秦军会全军覆没于崤山。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到时我去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注释] 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这是哭儿子,明知此去必死,但又不得不去。老父亲细细叮嘱儿子会死在那里,我去那里收你的尸骨,可谓悲壮凄切,令人肠断。
秦师遂东。
秦军于是向东出发了。
4
蹇叔作为臣子、长辈、父亲,深谋远虑却又无能为力,只能一哭再哭,读之让人心酸。
秦军劳师远征,直到第二后春天才途经洛邑到了滑国。滑国距离郑国很近,秦军在滑国遇到了郑国商人弦高。当看到浩浩荡荡的两万秦军时,弦高立刻警惕起来,他先是准备了十二头牛,送到了秦军大营,说这是郑国犒劳秦军的。之后,弦高派人火速回到郑国,向郑国国君报告了这件事。得到了弦高的密报,郑国迅速驱逐了杞子、逢孙、杨叔这三个秦将。就这样,秦军认为郑国早有准备,就放弃了攻打郑国。
原来,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曾和郑国商人定有盟约,只要郑国商人不背叛国家,郑国将永远保护商人的私有财产,绝不会侵占商人财产。所以,对郑国的商人来说,国家的命运跟自己是绑在一起的。因此,弦高才会不遗余力地保护郑国。
杞子、逢孙、扬孙逃亡到了宋国。孟明作为秦烟统率自然也知道“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和“勤而无所,必有悖心”的道理,所以权衡之下决定先灭亡郑国的附属国滑国,也算是对这次千里远征的一点军事成果吧。
回师途中,晋国人果然在崤山设下伏兵,全歼了秦军,并俘虏了孟明等三位主将。《左传》记载秦军: “匹马只轮无反者”。连一匹马、一只车轮都没能逃回。
现在洛阳西的洛宁县有个村子叫交战沟,就是当时的战场。听听这个村的名字:交战沟,再结合蹇叔所说“崤有二陵”,是不是就能大概勾勒出当时的情景来了?
后来在晋文公的夫人,也是秦穆公的女儿文嬴的运作下,孟明等人才被释放回秦国,秦穆公“素服郊迎”,面向东方痛哭说:“孤为蹇叔,以辱一二子,孤之罪也”。“因我不听蹇叔劝阻,致使诸位蒙受战败之辱,这是我的罪过。”继续重用三人,可见秦穆公也不失一代枭雄之风。
之后,蹇叔再也没有在《左传》中出现,也许老年丧子心灰意冷,告老还乡了,也许继续在秦国任劳任怨,辅佐秦穆公。历史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留下很多让我们想象的空间。
崤之战是春秋时期一次重要的战役,它使秦、晋彻底分道扬镳,秦国放弃在西方和楚国继续纠缠,反而和楚国结盟,全力同晋国争夺霸权;楚国不用在东西两线面对两个大国的挤压,可以全心全意地向中原扩张。没有参加崤之战的楚国却成了此战最大的受益者。
5
蹇叔为什么要用哭师这种极端的方式劝谏秦穆公?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决定劳师远征,千里奔袭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夺取郑国。出征前秦穆公向蹇叔咨询,蹇叔认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会做好迎战准备。他凭着自己漫长的阅历和丰富的政治经验,根据秦、晋、郑三国情况分析,将潜在的危险一一道出,对“劳师以袭远”的违反常识的愚蠢行径作了彻底的否定,指出袭郑必败无疑。
然而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执意要派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白乙丙、西乞术(蹇叔的两个儿子)三帅率军出征。
秦穆公急欲称霸中原,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当初秦国与晋国一起攻打郑国,在烛之武的游说下,后来秦国又与郑国结盟。等晋文公去世后,秦穆公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他觊觎的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不讲任何道义,致使秦穆公权威扫地。正是因为这次秦穆公的贸然出击,才导致秦国兵败崤之战,主力军队被晋国尽数歼灭,也自此失去了逐鹿中原的实力。
实际上,蹇叔已失去进谏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弃努力——以“哭师”这种近乎极端的形式来进谏,直言不讳地指出此次袭郑必败的结果。
同样是游说秦穆公,郑国的烛之武成功了,蹇叔却失败了?眼见郑国灭亡在即,烛之武竟能冷静地以“渐进”的语言艺术说服秦穆公,可见他的胆识过人,亦可见他的话术精妙。
蹇叔一开口就惹恼了秦穆公:“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一举动对即将出征的秦军而言,无异于是用哀乐和挽歌送别。蹇叔大肆疾呼的谏言,对秦军军心造成了多么不祥且负面的影响。
蹇叔看到秦军出征的大势已定,本想用这一步“险招”来强行阻止秦军东进,结果却适得其反,反而更加激发了秦穆公的抵触情绪。不仅如此,蹇叔“激进”的劝说方式,还遭到秦穆公“尔墓之木拱”的强势嘲笑和反击。
我们常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臣以“直言”劝谏君主,成败的关键在于君主是否有“纳忠言”的雅量,如果有则君臣互蒙其利,如唐太宗能纳魏征的直言;否则以逆耳之言谏昏君,则君臣必受其害,如项羽不听范增之言,最终被刘邦所败。君不见,“比干忠谏而剖心兮,箕子被发而佯狂”,因为忠谏而死于非命者不计其数,而蹇叔能侥幸逃过一死,实乃不幸中的大幸。
蹇叔哭师直谏提出了三点秦国的弊端。首先,秦、郑两国并非毗邻而居,而是相距甚远,中间还夹着强大的晋国。如此一来,秦军东进,必然要长途奔袭。其次,秦军孤军出兵,途中是完全没有盟友支援的。也就是说,秦国军队的损耗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补充。最后,军队远出国门,士兵思乡心切,军心肯定容易涣散。总的来看,蹇叔这一番激进的谏言,句句掷地有声,皆是他的真知灼见。只可惜,秦穆公不为所动。
蹇叔虽然指出了“秦害”,却忽视了“秦利”。而“利”与“害”就像一把双刃剑,必须同时运作,才能发挥效果。
试想,如果蹇叔能够以“晋文公新丧”为由来劝说秦穆公,未必就不能成功。要知道,春秋时期各诸侯大多都不重视“礼法”,以致“礼崩乐坏”,如果此时秦穆公趁“晋文公新丧”的机会,一方面抚恤晋国新君,另一方面继续培育秦国在晋国的势力,不仅能树立“仁德”之名,一旦抓住机会还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很多人喜欢用烛之武和蹇叔做对比,说他们都是劝秦穆公,烛之武成功了,蹇叔却失败了。从两人的言辞中去分析两人孰高孰低、孰优孰劣,我感觉这是不合适的。《阴饴甥对秦伯》一文中曾说过,对秦穆公这种乱世枭雄必须因势利导,言辞只能是锦上添花,“势”才是最重要的因素。秦、晋围郑时,势是晋文公称霸,晋国不断扩张威胁到了秦国的利益,所以秦穆公听从了烛之武的建议,退出秦晋同盟,帮助郑国守城。现在秦国攻打郑国,势是晋文公刚去世,晋国在丧期用兵可能性不大,而且有政局动荡的可能,同时郑国有秦将守城,貌似唾手可得,所以蹇叔这时无法说服秦穆公,即使此时再来一个烛之武,估计结果也是一样的。
蹇叔之所以使用“激进”的谏言,是因为他已经洞悉了秦穆公攻打郑国的决心,而且当时秦军已经整装待发、箭在弦上,迫于这种高度紧急的情况,他不得不铤而走险地“激进”劝说。可见,蹇叔明明自知不可为,却以“哭师”的形式为之,他不惧杀身之祸的直谏,实乃大丈夫所为。
蹇叔劝谏表面看是失败了,但是结合历史的事实来看,蹇叔当时受制于秦穆公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刚愎自用的性格,就算舌灿莲花,也无法扭转局面,惟有以哭死谏。微信公众号
惟真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富明证券-个人配资-配资网官网-可靠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