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天七夜的血腥杀戮中,朱棣依旧暴怒未曾平息。这场暴风骤雨般的清算,只因为一个读书人坚决不肯低头,不肯妥协,拒绝为一场篡位的政权书写诏书。有人可能会觉得,写个诏书不过是举手之劳,难道这就能让他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朱棣所要的,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诏书,而是这位读书人的“臣服”,而方孝孺的拒绝,直接带来了“灭十族”的惨剧。
这件事的根源要追溯到1402年的建文四年,那时,明朝的南京城正陷入动荡之中。朱棣率领着浩荡的几十万大军,突破了南京的防线,推翻了建文帝的政权。此时,宫廷内外充满了刀光剑影,权臣们纷纷低头称臣,唯独方孝孺站在了所有人之上。他不仅是建文帝的亲信,更是儒学的典范,深受文人敬仰。然而,他的倔强和坚持,在这场变局中成为了不容忍的“刺痛”。
方孝孺一生坚持儒家思想,他看透了这场“靖难之役”的真相,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靖难”,而是一次明显的叛乱。朱棣打算即位后,要求方孝孺代为起草一篇登基诏书,但方孝孺心如铁石,他并没有屈服。在朱棣面前,他冷静地写下了四个字:“燕贼篡位”。这四字直接戳破了朱棣的伪装,没有丝毫的妥协,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历史真相的坚守。朱棣震怒,命人将他立即投入大牢,这位“笔杆子”便从一名权臣的忠臣,成了朝廷的头号敌人。
展开剩余76%三日后,方孝孺的死刑执行了。这一次,并非只是一个人的死亡,而是整个家族的毁灭。方孝孺被凌迟剐杀,身首分离,刑期长达一炷香。每一刀下去,他都没有屈服,没有求饶,他那坚硬的背影成为了死后最震撼的象征。然而,这只是开始。朱棣的怒火没有消退,他下令对方孝孺的“十族”展开彻底清算,这一次,不仅是家族亲属,还包括他的学生和门生的门生,甚至他们的亲朋好友,都不能幸免。
“诛十族”这一命令,远超“诛九族”的范围。南京的街头巷尾,到处弥漫着肃杀的气息,方孝孺的直系亲属在短短几日内就被逐一处死。男丁多数被当场斩首,妇女则被送往浣衣局为奴,甚至未成年人也没有逃脱命运。此次株连的总人数超过八百人之多,其中许多人并没有直接参与“叛乱”,但他们的罪行只是与方孝孺有过一丝关系。
然而,这场清算并未止步于此。方孝孺的学生,特别是那些深受他教诲的文人,也成为了扫荡的对象。南京的国子监、应天府学、江南书院等地的学子纷纷被捕,整座城市弥漫着恐怖气息。特别令人痛心的是,廖镛兄弟案的发生。他们是方孝孺的忠实门生,在方孝孺死后,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老师,偷偷地将方的遗体埋葬在聚宝门外的山岗上。结果,这一行为被锦衣卫察觉,兄弟二人被抓捕并凌迟致死,其家族也被发配边疆。方孝孺的死,成为了整个社会的恐怖标本,最终演变为一场“人命网”的无尽追杀。
朱棣的举措,无非是要用铁腕手段打压所有敢于发声的读书人,让他们从此不敢再反抗权力。即使在“靖难”胜利后,朱棣取得了天下,文官群体却再也没有一个敢于直言上谏的声音。方孝孺的死亡,彻底消除了当时士人的气节和尊严,也埋下了文化复兴的种子。
尽管方孝孺一生的努力未能改变他死后的命运,但他对江南文化的影响却没有终结。方孝孺的故乡浙江宁海,成为了他思想和文化的发源地,许多方门弟子在南京、苏浙一带散布开来,虽未全被株连,但大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然而,这些人并未放弃,他们隐于书院,默默传抄着方孝孺的文集《逊志斋集》,这部书成了后世学者重新认识方孝孺的唯一渠道。
明代中期,江南文风逐渐形成了以“正气”为核心的文化氛围。文人们将方孝孺与文天祥、陆秀夫并列,称为“江南三忠”,他的家族殉难事迹也被载入《江南义士录》,成为后代的崇敬对象。方孝孺的纪念祠堂在南京、杭州、绍兴等地逐渐建立,南京钟山北麓的“方忠文祠”便是最早的纪念地之一。时至清代,方孝孺被誉为“浩然正气”的象征,甚至在清代的《四库全书》里,他的辞章被高度评价:“文辞纵横,精神凛然,有东坡之风,龙川之骨”。
直至今天,方孝孺不仅仅是历史人物,他的刚正风骨与忠诚已成为了今天教育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源泉。尽管他一人死去,十族皆灭,但这份文化的传承和精神,依旧指引着后代走向更为光明的未来。方孝孺的死,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但更是文化抗争与复兴的开始。
发布于:天津市富明证券-个人配资-配资网官网-可靠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