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唐朝有朋友圈,天宝十四年的那条动态肯定是‘荔枝已到,盛世仍在,么么哒!’不过还没等点赞完,安禄山就带兵起义了。”
唐朝从“九天阊阖开宫殿”的盛世,到“啪”一声崩塌成五代十国的局面,简直让人匪夷所思。它的崩溃并非一击即中,而是被慢刀割肉,逐步积累的病根终于爆发,每个环节都像《长安的荔枝》电影里的影像,映射着那个时代的崩坏。
开元盛世时,张九龄能当面顶撞李隆基,迫使他改诏书;然而到了天宝年间,朝廷里已没有人敢提一个“不”字,大家都在追问“荔枝能保鲜多久?”满朝文官只会应和,丝毫没有警觉安禄山手握三镇节度使的巨大权力,明显将半个国防托付给了一个人。眼看着整个国家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却没有人敢发出任何警告。
这不禁让人想起如今公司里领导随便拍脑袋定的KPI目标:让人不寒而栗。更恐怖的是,当没有人敢说“不可能”的时候,整个体制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卡车,越来越失控地朝着悬崖冲去。而安禄山,这个庞然大物,就像一种逐渐扩散的癌细胞,足足在暗中蔓延了八年,居然没有人敢动手术。
展开剩余77%李善德,那个扛起“荔枝使”大旗的男人,真是冤枉至极。朝廷里的官员们竟然把他当成傻子看待:有现成的巴蜀荔枝,为什么不去动手脚?有肥水不捞白不捞,非要搞什么冷链物流?这不是傻吗!上面只要看结果,管你用什么手段。
在历史上,杨国忠曾派御史到地方督促税收,结果地方官为了完成任务,提前三年就开始收税,把百姓弄得几乎没有活路。老百姓不是死于灾荒,而是死于那些为了“超额完成任务”而过度执行的官员。地方上为了交任务,竟然把100棵荔枝树砍光,最后这些荔枝树白白被砍掉,而上头的贵人连指尖碰都不碰一下。只需轻轻触摸,几百亩20年树龄的荔枝林就这样被轻易放弃了。
看到这些官场的“高招”,我简直忍不住想象他们的踢皮球游戏场景:
1. 问题来了?“这个不归我管!”
2. 有好处了?“这个我亲自抓!”
3. 出事了?“都是下面的责任!”
商人苏灿,就是这场闹剧中的倒霉蛋。他自掏腰包1500贯,搞实验研究保鲜技术,结果好不容易试出成果,却被当作“与民争利”的罪人,直接抄家清算。中唐之后,政府开始对盐、茶、酒等实施垄断专卖,商人要么变成“官商”,要么只能移民到节度使地盘(河北三镇因为收容这些“逃税”的商人而富庶)。长安税收不断增加,但地方官却开始有了离心力,最终盐税也收不上来,中央财政直接破产。
这情节简直像是某些创业者被“摘桃子”的套路:前期让你砸钱试错,成功了就没你的份,失败了就是你活该。怪不得电影里的苏灿最后发誓再也不碰官家生意——商人如果成了随时被收割的韭菜,整个经济也无法正常运转。
李善德,一个理工男,明明是唐朝版的“物流算法大神”,算路程、控温度、搞冷链,简直是“最强大脑”的化身。但在那个环境下,他的专业能力完全比不上拍马屁的本领。
晚唐时期,宰相王抟居然成了宦官田令孜的傀儡。那些懂水利的人被派去修建宫殿,懂算学的被派去押送荔枝,所有有才华的人都被扔进了无底洞。整个系统效率低得无法忍受。
想起武则天非要让牡丹违时开花的荒唐事——当权力膨胀到可以让自然法则低头时,谁还会去做真正的科研?
电影最后那一幕令人心碎: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运来的荔枝,在贵人的手中只是一个精致的摆设,轻轻一摸就被丢弃了。
黄巢攻入长安时,唐僖宗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调兵,而是逃往四川——因为禁军早已经被宦官卖空。百姓发现交税不如加入流寇,节度使发现“尊王攘夷”不如自己称帝,结果国家的辉煌一朝散尽,长安沦为“故国东来渭水流”的悲凉。
唐朝的崩溃,不是因为安禄山的一刀,而是因为“没有人敢告诉皇帝这刀已经架在脖子上了”。
《长安的荔枝》电影剧评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历史的悲剧,更是一个古老帝国在无法自救中的倒下。当系统开始奖励那些指鹿为马的人,专业不再是硬实力,契约精神变成笑话时,纵使盛世一时辉煌,也终究是个轻轻一戳就破的泡沫。
离开影院时,不禁为自己感到庆幸,至少今天的荔枝,花20块就能买到,是一种平凡却值得珍惜的幸福。
发布于:山东省富明证券-个人配资-配资网官网-可靠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